羊雙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 羊雙腔吸蟲病的防治措

羊雙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 羊雙腔吸蟲病的防治措施
雙腔吸蟲病是由矛形雙腔吸蟲 和中華雙腔吸蟲等寄生于家畜肝臟的膽管和膽囊內所引起的疾病。雙腔吸蟲病是一種危害最嚴重的寄生蟲病,蟲體通常在宿主的膽囊和膽管內寄生。該病通常會對反芻動物產生較大危害,特別是綿羊。該病會導致病羊生長發育緩慢,飼料利用率下降,商品率降低,感染嚴重時會引起死亡。所以要特別加以防范!下面具體來了解一下:羊雙腔吸蟲病的臨床癥狀 羊雙腔吸蟲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中華雙腔吸蟲。蟲體呈透明的扁平狀,位于腹吸盤前方的體部呈頭錐樣,后面兩側相對較寬,如同肩樣突起。蟲體長度為3./1~9.1 mm,寬度為2.6~3.1 mm。蟲體為雌性同體,在腹吸盤之后并列有兩個呈不正圓 的睪丸,邊緣略微分葉或不整齊。卵巢位于睪丸后面。蟲體后部被子宮充滿。蟲體中部兩側分布有卵黃腺。蟲卵為暗褐色,呈橢圓形或者卵圓形,大小為(38~/15) um×(22~30》um,卵殼較厚,兩側輕度不對稱。蟲卵一端存在明顯的卵蓋,里面含有毛蚴。
矛形雙腔吸蟲。蟲體呈棕紅色的透明扁平狀,肉眼就能夠看見內部器官。蟲體呈矛狀,前端尖細,后端較鈍,表面光滑。蟲體長度為5~15 mm,寬度為1.5~2.5 mm??谖P明顯小于腹吸盤。腹吸盤后面有兩個睪丸,呈前后斜列或者并列,略微分葉或者接近圓形。受精囊和卵巢位于睪丸的后方偏右側,蟲體中部兩側分布有小顆粒狀的卵黃腺。子宮位于蟲體后部,呈曲折狀,含有大量蟲卵。蟲卵類似于中華雙腔吸蟲卵。
蟲卵具有很強的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能夠在土壤和糞便中生存數月后依舊具有感染性。在溫度為18~20℃的干燥環境下,經過1周依舊存活。尤其具有更強的抵抗低溫的能力,如蟲卵及寄生于第一和第二中間宿主體內的各期幼蟲都能夠安全越冬,且依舊具有感染性。另外,蟲卵也具有較強的耐高溫性,如在50℃溫度下處理24 h依舊具有活力。
2、臨床癥狀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機體消瘦,被毛粗亂、失去光澤,容易脫落。在放牧過程中,行動遲緩,往往位于群體最后,且呆立喘息、休息。在中午和夜間休息時,無法正常反芻,次數不定,時少時多。貧血,可視黏膜蒼白、黃染,有些發生下痢,排出棕黃色的腹瀉物。隨著癥狀的加重,病羊表現出明顯疲勞,往往臥地不起,即使人為驅趕也只能夠走動幾步,然后又臥地。眼瞼、下頜、胸下發生水腫,用手觸診有捏面團的感覺。病羊往往會繼發引起肝源性感光過敏癥,即在中午放牧時,由于陽光強烈,會導致顏面部、耳部快速腫脹,對采食產生影響,全身癥狀加重,且腫脹處往往會發生大面積破潰、結痂或者繼發引起細菌感染。最終由于嚴重衰竭而死亡。
3、實驗室檢查
蟲體檢查。取病死羊肝臟,將其撕碎后放在鹽水中進行多次洗滌,除去肝組織后即可檢查蟲體。檢出的蟲體放人薄荷腦溶液中,使其完全展開,然后冉放入70%酒精溶液中進行固定,放在載玻片上使用卡紅染色,冉使用二甲苯脫色變成透明,最后使用顯微鏡對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同時測量蟲體大小。
蟲卵檢查。徹底洗凈法,即取5~10 g糞便放人燒杯中,加水攪拌后靜置20 min,接著倒去上層液,冉添加適量水進行混合、靜置,沉淀物經過多次水洗,直到上層液完全透明時,最后將上層液倒去,用吸管吸取適量沉淀物置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后進行鏡檢即可。離心沉淀法,即取3g糞便放人小杯中,按10~15倍比例加水混合均勻,接著用紗布或者金屬篩將糞液濾入離心管中,以2000~2500 r/min的速度用電動離心機進行1~2 min離心。將上層液倒去,冉添加適量水混合均勻,然后再次進行離心。如此經過2~3次離心沉淀,最后將上層液倒掉,按著用吸管吸取適量沉淀物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后進行鏡檢。觀察蟲卵形態結構,同時測量大小。
4、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全群羊可選擇口服丙硫苯咪唑和皮下注射阿維菌素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說,羊群第一次用藥后經過3~4天,可使糞便中的蟲卵數量逐漸減少,在第5天開始明顯減少。驅蟲時,每只羊按體重灌服25~30 mg/kg丙硫苯咪唑,并配合按體重皮下注射0.01N0. 02 mL/kg O.1%阿維菌素注射液,每次間隔1周,連續使用2~3次。如果病羊體質較差、過于虛弱,可靜脈注射200~300 mL 25%葡萄糖注射液、2~3 mL三磷酸腺苷注射液、2mL肌苷注射液、50~1001U輔酶A;也可靜脈注射250~300 mL18氨基酸注射液、200 mL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0~100 mL 10%葡萄糖酸鈣、1~2 mL維生素B12注射液,每天1次,1個療程連續使用3~5天;也可肌肉注射10~15 mL牲血素注射液(有旋糖酐鐵),每間隔1周1次,連續使用2次。如果病羊食欲減退,可肌肉注射3~5 mL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或者2~3 mL新斯的明。
加強飼養管理。定期進行驅蟲,尤其是在同一牧地上放牧的羊、牛要同時進行驅蟲,一般適宜在每年秋末和冬季進行。驅蟲要選擇使用針對吸蟲的藥物,如氯氰碘柳胺鈉、丙硫苯咪唑、吡喹酮等。
一、臨床癥狀:
病羊食欲減退,下痢, 日漸消瘦,粘膜蒼白,有的黃疸,貧血,被毛粗亂。病初體溫升高,眼睛流淚,眼臉、耳部、頜下、 胸腹下及四 肢部水腫,針刺有黃色體流出,病羊有搔撓患部現象, 致使患部被毛脫落,潰瘍結痂。病后期,極度衰弱,站立不起, 昏迷死之。曾用抗瘟靈、地塞米松、
青鏈霉素治療無效。
二、剖檢特征:
頻死羊剖檢,主要見肝腫大,堅硬、肝被膜肥厚, 布滿灰白色壞死灶, 突出肝表面等變化,膽囊腫大,管壁增厚,膽汁停滯、污濁,內有5~7 毫米長蟲體。
三、實驗室檢查:
1.來患畜糞便涂片鏡檢, 發現大量橢圓形雙腔吸蟲卵囊。
2.將肝臟在水中撕碎, 用連續沉淀法檢查,發現雙腔吸蟲蟲體。
四、防治:
確診后立即用吸蟲靈0.2~0.4克/千克體重制成縣浮液灌服驅蟲,同時,對危弱病畜,用葡萄糖,碳酸氫鈉、維生素C、離胺酸混合做腹腔注射,來做為支持療法,5天后,病情得到控制。另外,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預防本病的發生:
1.定期驅蟲,每年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進行兩次定期驅蟲, 在放牧季節過后也要驅蟲。
2.糞便要堆積發酵滅蟲, 尤其是驅蟲后的糞便及蟲體應嚴格處理,不能污染水源。
3.注意飲食衛生, 不要到潮濕而低洼的地方放牧,羊的飲水應來自井水,自來水等,保持水源清潔,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