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養豬與環保

我國大部分地區,至今還是在實行農牧分離的經營生產方式,歐洲的實踐證明:一年一季產糧方式,可容2.5頭豬的糞尿還田,上海農場申請到一個歐盟項目,在歐洲專家的指導下,結合當地實際,對農田基本設施進行了便於施用糞尿(液態)的改造,由于當地實行一年二季(兩熟作物:麥、稻)的栽培模式,經計劃和實踐證明,一畝田能容納5頭豬排放量,該場可供豬糞尿還田的耕地20萬畝,2015年出欄已達63萬頭,今年能接近達到設計終點100萬頭。因此只有改變當前的主流經營模式,恢復或創建走農牧結合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治污出路,可惜當今的頂層和養豬業主,似乎還未對此真正醒悟,解決問題就難了,也就成了麻煩了。
養豬人誰有多少地?誰又在經營種植業?這是近20年的歷史,如頂層不下決心改造,難以解決豬的排污和有機鐘植業的問題(許多農民說現在農田很少見到丘蚓了),只有頂層醒悟了,二十年鑄成的苦果,用不了十五年,甚至十年就能解決,希望有話語權的代表啊,委員啊,院士啊等等都能進言直諫,我還是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懸光明的。
我以為在新形勢下,創建農牧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是農村改革或視作革命的必由之路,中國人的糧和肉,難道真如有人天真地說:美國糧比中國便宜,美國豬肉比中國便宜,我們為什么不都向美國買???何必再種糧養豬啊,有的縣委書記、縣長甚至對基層干部狂言:如果我們一頭豬都不養,我不相信設有肉吃,如果你們鄉的農民沒有了,你可當縣委書記了,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事,難就難在頂層,期盼他們真真切切地總結一下,斟酌愚叟之陋見,是否言之有理,是否言之有物。